您的位置: 首页 >教研天地 > 详细内容

教研天地

“行知杯”获奖文章——浅谈幼小衔接之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5-27 22:03:59 浏览次数: 【字体:

江苏省陶研会第九届行知杯参评论文封面

 

论文题目

浅析利用游戏教学提升幼儿合作意识的策略

   

纪熔

性  别

  

幼儿园

联系方式

手机号:18862760580    电子邮箱:1290847551@qq.com

   

南通市海安县李堡镇丁所幼儿园

 

个人承诺:

1.     我郑重承诺:所写论文为本人原创,没有抄袭他人;

2.     我郑重承诺:主办方有权对论文做非盈利性展示和出版。

 

 

 

                          承诺人签字:    

年    日

单位意见:

                    

 

负责人签字:   (盖公章)

 

 

 

                                                                                年 月 

浅谈幼小衔接之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摘要:为学前儿童做好进入小学阶段学习的准备,是幼儿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诸多研究表明,儿童在未来的学校生活中成功与否取决与其心理、生理和智力等诸方面的因素。《纲要》亦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摄取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从中说明幼小衔接红做对于帮助幼儿从生活顺利过渡到小学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幼小衔接    学习习惯   未来生活

概念界定

   幼小衔接(Young  link)是在幼教领域中一个众所周知的概念。从字源上来看,“幼”即“幼儿、学前儿童”、“小”指的就是“小学、小学生”,“衔接”就是指“两个相邻阶段之间的连接,联系”。所谓“幼小衔接”就是指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平稳连接,主要在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中进行。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儿童成长中的一件大事,标志着一个新的阶段的开始,是他们人生中的重要转折。与幼儿园相比,小学里儿童的生活环境、社会要求、课程内容、际关系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文献综述  

围绕幼小衔接这方面的问题,研究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主要有报刊、杂志、网络以及相关著作等,发现我国对于幼小衔接这方面的问题,研究的并不少,但是围绕的问题都是那几个方面,没有太大的创新性,而且大多数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幼小衔接这方面的问题。可见,幼小衔接虽然有很多人在研究,但是目前不管是国内或是国外对于解决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还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以下主要是我对所查阅到的文献的一个梳理:

随着世界各国教育界对幼小课程衔接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主要是从生态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多领域来研究幼小课程衔接。

   1.幼小衔接的国内研究

   1)刘东(2006)认为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阶段教育的平稳连接,幼小衔接工作搞的好,可以使即将升入一年级的适龄幼儿自然顺利地过渡到紧张的小学学习生活。

2)陈景凡(2008)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指出了我国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把幼小衔接当做是两个教育阶段的过渡,忽略了它们的连续性;幼儿教育小学化,偏重“智”的发展;幼儿园,小学,家长之间缺乏沟通,衔接出现断层;幼小衔接中师资力量薄弱。

2.幼小衔接的国外研究 

 1)德国学者Griebel认为压力理论(theory of stress)、人生历程中的关键事件理论(theory of critical life events in lifespan development)以及家庭的过渡概念(concept of family transition)都适合研究教育体系中过渡的多种需求。

2)新加坡研究者 Clarke Sharpe研究了入学之前 500个家庭(包括幼儿与家长)对入学的看法和继续追踪调查入学 6个月之后的270个家庭的看法。研究结果表明,与家长早先的担心相反,入学之后家长认为他们的孩子适应得很好,然而他们还是担心一年级的教师没有同情心并且太严厉。家长期待改善家校交流而且希望教师为孩子们在家里的学习提供支持,期待教师反映个体差异的教学方法。

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他们所面临的不仅仅是教师角色、同伴关系、行为规范和社会期望等因素的极大变化,更面临着学习内容与环境的转换。由于幼儿心理机能发展的不成熟,他们对这种突变往往难以适应,特别表现为学习适应困难……如果在幼儿园阶段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势必导致幼儿在小学阶段就会出现学习兴趣低落、恐惧甚至厌倦心理,从而影响他们以后的学习与生活。因此,做好幼小衔接阶段中幼儿了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

一、营造氛围,让孩子学会学习

    进入小学后,幼儿面临更多的是集体学习,学习行为也有了许多新的规范性要求: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地听讲;思维要紧跟教师的教学节奏;作业要按时完成……因此,我们应为幼儿营造不同的氛围,提高幼儿对集体活动的兴趣与坚持性,为其以后适应集体学习打下基础。

     除了适当延长课时外,我们更多地注重幼儿学习坚持性的培养,通过多种形式鼓励幼儿坚持做完一件事情,及时完成布置的任务……同时还利用幼儿感兴趣的内容灵活机动地激发幼儿对学习的兴趣。

例如:电视媒体中开心多样的益智类节目是幼儿常常谈论的中心话题,利用他们对这类形式的喜爱,我们先以幼儿周围生活中、家庭中常见的内容、知识,以“智力大擂台”“智力抢答”等形式出现,打破以往“师问幼答”的单一格局,让幼儿在既紧张又兴奋的情绪中或对答或抢答,体验“与电视上一样”的乐趣,在此基础上,我们逐渐融入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环节的内容——集体活动中的内容,并在竞赛前予以提醒,使他们日益关注集体活动中内容,无形中渴望吸收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本领,为在竞赛中获奖积累经验;又如:在学习有关时间的内容后,我们利用“龟兔赛跑”故事中大家耳熟能详的两个动物形象,作为幼儿“做事不拖拉”评价表中的内容之一,不仅共同讨论规定了近两周或三周的重点是完成操作任务的情况,并鼓励幼儿真对自己在集体操作活动中、在自我学习中的情况评价自己是“小白兔”,还是“小乌龟”,通过一天、一周甚或是一月的可见性图表,增强孩子们的时间观念,让幼儿在自评、互评中主动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调控自己做事拖拉的不好习惯……

    为加强幼儿集体学习的意识,以专门的活动调动幼儿参与集体学习的积极性是必要的,这样更会使他们体会到与同伴共同交流、共同学习的乐趣,如在一次关于“我的星期天”的晨间谈话中,我们生成了综合活动“我的计划书”,根据许多幼儿不能合理安排假日生活的情况,我们通过个别幼儿介绍“我的有趣假日”来激发幼儿参与讨论——如何安排假日才合理,在小组讨论、集体讨论中让幼儿了解别人的一些做法,再以绘画、记录、小图书的习惯的形式记录自己的设想,接着通过进一步的自评互评确立合理的假日计划书。这样一个互动的学习过程,不仅使幼儿了解了合理安排生活的重要性,增强珍惜时间的意识,更从参与中获得与同伴相互学习的乐趣。

 二、引发兴趣,让孩子渴望学习

    让孩子渴望学习,关键是要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开始的学习往往都是出于好奇、好玩,他们喜欢尝试、喜欢模仿,而正是这种最初的尝试欲望,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借鉴;但又有很多时候,幼儿更乐于把这种尝试当作一种娱乐、一种游戏,如果我们把纯粹的操作性、缺乏兴趣的学习任务安排给他们,反而会引起幼儿的反感,不利于他们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因此,我们应注意从孩子的兴趣入手,满足他们的自我需求,使他们将学习当作一种快乐体验,从而渴望学习。

    如:我们改变以往的周评小红花日,以现在的日评“七色花”形式,以不同颜色的花瓣代表对不同学习习惯的评价:红色表示大胆回答问题;蓝色表示认真操作;黄色表示及时完成任务;绿色表示作品整洁……因为评价内容更具多元性,使不同能力、不同兴趣的幼儿都能能找到契合自己能力所及的区域,因而就更乐意去努力实现,在学习上也就多了主动性;同样的,针对不少幼儿偏重科学、手工等操作性活动,淡进语言区、数学区活动的现象,我们采取定期开展不同主题与内容的小能手、小比赛活动,故事大王、智慧之星、表演明星等等,不仅让有不同特长的幼儿有了一展风采、备受重视的自豪感,使他们相互之间形成竞争意识,增强了主动学习、渴望掌握新本领的需求。

    现在,我们还将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现代化设备——电脑运用到我们的集体教学中,把孩子们平时到困难、难以理解的数学内容设计成课件,制作成简单的小游戏,让犹如在游戏闯关中渴望早点掌握操作内容,在玩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利用多种形式调动幼儿对不同学习内容的积极性,去除孩子“不爱学习”的表象,让他们心中渴望学习的种子一天天长大。

三、利用资源,帮孩子自主学习

    当今教育强调向家庭、社会开放、强调走向自然和社区“生活即教育”,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因此,有效利用不同资源引导学会自主学习,成为为培养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新时期新手段。

    在分析我们的家长调查反馈表中发现,家长比较忽视幼儿学习自主性的培养,常常喜欢包办代替孩子的学习过程或过多地进行干预指导,使得孩子逐渐形成了依赖心理,为此,我们在“幼小衔接交流会”活动中,根据家长提供的家教实例,以情景表演的形式展示了“不同家庭对幼儿学习指导的方法”供家长交流、讨论,与家长共同分析、研究幼儿自主学习习惯培养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并通过专家现场点评、小学教师介绍等让家长主动认识到,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是“强灌式”与“包办式”,更不是多学多会,而应从方法上、形式上讲实效,让孩子真正从内心去接受、去理解,为幼儿的自主学习创设良好环境。

    关注到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我们发现家长对幼儿园区域学习活动中运用的评价表特别感兴趣,于是我们与家长共同讨论、设计了可在家中进行的评价形式,通过“成长树”、“我和妈妈比一比”等鼓励家长以自身的良好学习行为示范、影响孩子,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意识,家长反映“这种方法真有用,原来烦心的孩子不肯看书、做事拖拉的习惯也渐渐少了!”、“今天,孩子还用评价表来提醒我要看书、多学知识呢!”

    对待社区与相关资源的利用,我们更是注重“遇物而诲,随机而教”,让孩子乐于主动学习。利用我园多处环境临近小学、中学的优势,我们定期开展相关的“幼小衔接活动”“参观小学活动”,如“参观小学”、“做小学生的一天”、“和哥哥姐姐一起上课”、“背上小书包”等,在这些活动中,我们不是强硬地要求孩子一定要看什么、注意什么,而是鼓励孩子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觉得小学和我们幼儿园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你想说说小学的什么?”“你最想和小学的老师、小学生说什么?”……虽然事先的规定少了,但我们发现孩子们在这些活动中却更积极了,观察的也更仔细了。活动结束后,他们的表达也不再局限与表面的几个问题,几个内容,多了许多自己的发现,小学的老师对我们的孩子也多了了解“没想到,幼儿园的小朋友思维这么活跃,敢于在我们的课堂上回答问题、大胆提问呢!”

从幼儿园到小学是幼儿学习过程中环境条件的一个突变,帮助孩子从这个“坡度”顺利通过,我们应从孩子的兴趣入手,正确引导,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培养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坚持性、耐心及克服困难的意志……使孩子们将这些良好的学习品质迁移到以后的小学学习,以及将来更长远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使他们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缪凤雅主编《衔接与规范》宁波出版社 20107

[2]《中华现代教育》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39

[3]李岩 桑琳主编《幼小衔接实践中的探索与反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6

[4]《浙江省学前教育保教管理指南》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